其他
权力游戏中,臣民如何明哲保身?
在各种古代王朝题材的电视剧中,我们经常能够听到一句“伴君如伴虎“,大臣们战战兢兢,时刻注意着自己脑袋的安全,唯恐言行稍有大意之处,便遭杀身之祸。
纵观历史,从辅佐刘邦夺取天下的韩信和萧何,到秉笔直书的司马迁,再到以人为镜可以正衣冠的魏征,在电视剧和教科书中的他们仅仅是片面的形象展示,而现实却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现状。
“一旦邀君宠,无草亦做花。不久君意转,字字皆可杀。”看清这点,方能理解古代皇权至上的年代,何以会说“伴君如伴虎”。
所以,古代历史从来不只有文人生活风雅、美好的一面,朝堂之上的残酷超乎想象。
那么,古代君王多疑、多变,真的只是皇帝一人的性格行为决定的吗?
其实不然。古代史研究专家、华东师大历史学系教授谢天佑在他的著作《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理》中指出,君王多疑不是天生的性格,而是由他所处的环境决定的,这是“专制”的产物,是君臣“关系”的产物,是他们“合谋”自设困局。
▲《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理》;谢天佑著;广西师大出版社
在这本聚焦中国传统社会专制主义的研究著作中,谢天佑教授以君臣关系、臣民心理为切口,剖析专制主义的内涵。从专制主义的产生、权力结构的确定到臣民心态的种种表现,将扑朔迷离的官场沉浮、血雨腥风的名利争斗,淋漓尽致地显露在世人眼前。
01.透析中国两千年的官场,看尽古代朝堂上的君臣博弈
任何人在通往权力的道路上,总是要对“玩弄权术”习以为常。然而在专制主义高压下,古代臣子注定扮演了悲剧角色。急流勇退、适可而止是名利场上一条血的教训。明初勋臣大都难逃“走狗烹”的劫数,可是功成身退、告老还乡的汤和却能独善其身。在位当政时,更得时时小心,处处提防,要有韬光养晦、讳莫如深的能耐,然后才会有所作为。
功名利禄,人之所欲。为此,必须攀龙附凤,选准主子甘当奴才。然而,稍有不慎,犯龙颜,触“逆鳞”,必遭厄运。
韩信与萧何。一个恃功自负、天真义气被猜忌后我行我素,最终导致祸及自身;一个懂得如何求田问舍,力释猜疑、委曲求全以宽君心,落得个好下场。两人的不同结局,恰恰也印证了“在专制主义制度下,怀疑臣子是君主的特权,而臣子只有被怀疑的权利,只有遭疑不怨、以诚释怨的权利”。
在专制主义这部庞大的机器里,每个臣僚、每个人都是上面一个固定的零件,机器操纵者是皇帝。许多官员官场失意、理想幻灭后,或潜遁山林,或蹈人虚无。
哪怕是作为对立面的改革派与维持派,也不过是彼此争夺皇帝喜好,企图争取君主支持作为后台的一场政治游戏。无论是商鞅还是吴起,或者是王安石、张居正。他们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命运出奇的相同只是各自表现形式略有差异。一旦支持他们的君王身故或转向支持对另一方,当君王对他们的喜好变成厌恶时,厄运立刻降临。
书中,作者史论结合,展示了集权政治下的君臣博弈;用大量的权术小故事,透析了自先秦至清代以来朝堂上的臣民生存法则。书中不仅有“千古谏臣魏征”“杯酒释兵权”“王安石变法”等跌宕起伏、动人心弦的故事,也有围绕日常互动中呈现的君臣关系、派系政治,堪称一部古代官场现形记。
02.拍马屁、讲假话、做违心事,古代大臣的生存之道?
在古代,为何大家都喜欢讲假话,做违心的事来求生存和发展?
其实,我们说讲假话、做违心事的这种性格、语言、心理和行为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
为什么这么说呢?作者分析道,专制主义统治之下,臣民承受着重重压力,国家利益、个人尊严、人性底线都成为可以换取君心的筹码。
不论庙堂之上的大臣,还是散处江湖的百姓,心理都会遭到不同程度的扭曲,纷呈出光怪陆离的“社会性格”,诸如嵇康的放荡,岳飞的愚忠,海瑞的固执,郑板桥的怪异……不一而足。
《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理》详述了那些“小心谨慎,明争暗算,攀龙附凤,明哲保身,避嫌勇退,假话连篇”的心理表现及形成机制。
在韩非子关于臣下向君主进言时有可能遭遇的七种杀身之祸和八种猜疑分析中,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假话、违心的话是专制主义臣民的特有的语言;这种性格、语言都是特有的心理反应。总之,这种性格、语言、心理都是专制主义的产物。”
君主性格多疑、善变,骄横、独尊、虚荣,君主独裁具有随意性和神秘性的特点,那处在不同心情的场合中,臣子如何可以见机行事,既完成进言又避免杀身之祸呢?韩非总结了十三种说假话、讲违心话的伴君术,鼓励进言者在君主面前讲不同的假话来顺应君意,换取生存之道。
▲韩非子
所以,讲假话、不敢讲真话,是出于畏惧,而在手握臣民生杀予夺之权的专制君主面前又不可能不畏惧。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古代社会官场上盛行讲假话、讲违心话之风,实质上是畏惧专制主义统治的心理状态的表现。这也使辅佐君主的臣民们不得不把自己的真实面目包裹起来,培养“为君者讳”、委蛇曲折的伴君、做官的功夫。
可以说,作者笔下描述的那些忠臣义士在古代那种高压环境之下的苦心应对,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制度之弊是如何激发人性之恶的。
03.史学家的“随想录”,人人都能读懂的大家小书
谢天佑先生史学功底深厚,书中所引史料广泛,上至春秋战国,下至明清,都可以信手拈来。
很多耳熟能详的古人,书中都给做了详细的分析。如:
“我多阴谋”的功臣陈平明哲保身的介子推;急流勇退的张良善于把握君臣分寸,懂得君尊臣卑道理的魏征;力避嫌猜的李泌、徐达、汤和历史上的那些改革者商鞅、王安石、张居正……
作者通过一个个历史故事,透视凝结于历史人物活动中的微妙心迹,又恰到好处地插进少许精彩议论,收到了史论结合、相得益彰的效果,从而成功地刻画出一部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态史。
而作为老一辈的学者,作者更重传统史书中的明理论述,有别于今日重材料的史论分析,思辨性更强。同时,并将学术与通俗的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以扎实严谨的学问为基础,以大众阅读的笔触,探究专制主义与臣民心理之间的复杂关系,反思制度与人性。
有读者评价道:
“书名看似学术性很强,但书中内容通俗化,有故事性且内容丰富,轻松易读,不失为一本大众历史普及读物。”
“谢天佑先生剖析特定历史言简意赅,却分量十足,经常汇总分类,通俗易懂。对于此类有兴趣但非精通学术的读者,会有很大收获。”
谢天佑以一篇篇扎实的读史札记形式,论先于史的书写风格,精准细腻的笔触为读者写就了一本人人都能读懂的“大家小书”。
04.陈旭麓×邵勤×孙竟昊,等多位学者一致推荐
本书是谢天佑先生20世纪80年代未竟遗作,篇幅不大,文字不多,但研究视角别致,从政治史、心理学等角度着笔,从个别到两千年臣民心态的分析,笔触精准细腻,见识高远,是国内心理史学、情感史学研究的先驱之作,曾获得多位学者的一致推荐。
虽然,中国以往的史书,在记述事实和人物中也可以窥见心灵的跳动,但以存在决定意识为旨趣,着眼对历史人物和历史活动的心理刻画,则是史学领域和方法上的开拓,而剖析人物心态又是推动和激发历史反思的机杼。谢天佑同志很快步入“历史心理学”的门槛,从个别到两千年臣民心态的分析,给研究中国历史增添新的养料,做了学术上的开垦工作。
谢先生并非仅仅是一位为历史而研究历史的学者;他是一位与时代息息相关的知识分子。和许多他同时代的,包括作家巴金先生在内的“仁人志士”一样,谢先生用重千斤的史笔,为我们提供了发人深省的历史教训。
君权至高无上,也是孤独的,它愈无限放大,便愈众叛亲离。专制主义的恶性膨胀与吏治腐败等社会矛盾几乎同步增长,使得王朝的灭亡不可抗拒,长寿者二三百岁,命短者只有几十年,然而,中国历史上频繁的王朝更替与专制主义制度有什么内在的联系?为什么江山易主后,前代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又几乎被原封不动地复制出来?专制主义与中国古代社会的长期停滞是怎样的关系?《心理》的阅读可以启发人们对这些问题展开进一步的思考。
本书是谢天佑先生未完成的遗稿,倾注了先生巨大的心血。他对中国传统社会专制主义的研究,揭示了它对当时政治文化、臣民心理和人性的摧残,为我们留下了一部宝贵的,追求历史真相的“信史”。
为此,诚荐谢天佑先生《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理》,本书既是一部古代的官场现形记,又是对传统专制社会的辛辣批判。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还可在规格中一并选购相关书籍)。
延伸阅读:
亲爱的书友,由于微信改版,公众号文章不再按时间顺序排序,而是根据用户的阅读习惯进行算法推荐。如果您希望还能再看到我们的文章,请点亮文末右下角“在看”↓↓↓